B端业务繁多,应该如何辨别?其实B端业务可以划分出以下三种类型:
一、平台类型。
像阿里巴巴提供的天猫平台这种最经典的平台型业务,一般消费者都能买到商品,但卖家要入住天猫,也是要付费的。于是,天猫,在我们消费者看来,是一个购物APP,在卖家看来,是一个售货平台;相反,在天猫平台上,卖家群,则是一个顾客群。
就生命周期而言,平台型企业遵循“拉新—服务—增值”的链条,相应产生了3个主要岗位:渠道运营、商业运营、增值服务运营,分别负责新用户注册量、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,平台收益这3个关键指标。
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差异化的运营机制,如借助在线社区、社群、新媒体等机制为用户提供服务,借助内容转化用户,借助课程培训用户等,由此产生内容运营、活动运营、新媒体运营等多个岗位,岗位名称与职责不同,但每一个环节的运营目标是一致的。
总之,平台商业的最终目标是要让顾客付费,而不是让顾客赚多少钱——让对方借助平台获得更多收益,当然,这对我们平台的最终目标有益,而且相辅相成。而企业用户通常不会在获客环节收取费用,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平台抽水或其他增值服务。
比如滴滴将司机的一定比例收入作为平台收入;淘宝、天猫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、金融等增值服务;而微信公众平台的收入主要来自“广告主”投放广告的费用等。
二、服务部门。
为客户提供软件,或者外包服务,都是我的业务痛点。软件,在某种程度上,只是一种服务内容的载体,并不代表全部。
服务企业的运营逻辑是“拉新-付现-服务-续费”,因为顾客需要先付钱,才能享受服务,因此在拉新-付现环节上,业务流程和运营,就会更加复杂。
只需看看“拉新”这一环节,现在越来越倾向于“从C到B”的策略,最经典的例子,莫过于WPS、石墨文档和teambition这种的工具性产品。
第一,市场部借助各种渠道或活动吸引用户,并对用户的访问量和访问费负责;第二,用户注册使用免费产品,产品部对用户的使用时间和持续时间负责。
在用户使用免费版一段时间后,会对企业版进行试用,此时的销售部门会跟进,到了这个环节就“付费”了。
因为谈及一套解决方案,而且报价都在几万到十几万之间,很多企业用户会觉得难以接受(目前国内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还比较原始),那么就会产生流失用户,此时竞品也会切入,借助打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。而“付出”环节难在最后转化,与市场抗衡。
销售部只负责用户的购买,而用户购买后会有一个成功的客户团队跟进,对用户的信誉和续费等指标负责,特别是SaaS业务,付费才是根本。
续费难在长周期的服务过程中,好事做多了,顶不住一件不好的事情的影响,另一点是自身服务存在问题,造成客户服务漏报。
具体而言,服务企业,尤其是以产品为媒介的服务,如借助诸如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产品和技术为企业服务的商业模式,被视为下一阶段的主要趋势。
因此,对于从业人员来说,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,可以选择的职位很多,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就业选择。
三、硬件类型。
硬件这一块单独列出,是因为售后难,执行成本高,但粘性也最强。
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企业服务类型,硬件业务,以及围绕用户关系建立和维护的运营过程,仍然包含4个关键模块,即拉新—付费—服务—重新付费。
硬件业务的获客渠道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在线渠道,如借助电商网站(阿里巴巴/慧聪等)、行业分类信息网站(商机网等)、品牌关键词搜索(SEO/SEM等)等途径获取销售线索。
此外还有一条客源渠道,如借助市场BD直接获取客源,参加行业展会获取客源,开发代理商渠道获取客源,除了销售人员外,还会有市场策划、活动策划、代理商运营等职位。
当客源渠道获得后,销售人员负责跟踪客源渠道,并持续追踪用户需求,直到最终转化,客源渠道主要由销售负责,主要是对实际收入负责。
就客服环节而言,toB硬件业务比较关键的两个环节是售后工程与仓储物流这两个环节。售后服务工程师负责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装、部署、维修等相关工作;仓库物流根据客户订单需要,负责及时发货。
伴随着网络+产品模式的逐步扩张,toB硬件业务正在迎来行业网络的变革,业务流程中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,除了体现在在线获取客户的方式之外,还体现在服务环节上,因为仓储物流环节高度信息化。
许多企业都会借助自主开发或购买的方式,利用信息化管理软件来提高工作效率,从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岗位,如产品运营等。
关于《B端业务的三种类型》的相关内容,就给大家讲到这里。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xiaozeseo.com/cpyy/378.html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。